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熱帶雨林也有貓熊?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亞洲熱帶雨林也有貓熊?黑白相間的大型動物並不多,長像獨特的馬來貘經常被誤認為食蟻獸,自從大貓熊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後,常聽到亞洲熱帶雨林區的遊客說:「雨林也有大貓熊?」。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馬來貘長像特殊,有個半長不短的鼻子,常被誤認為是食蟻獸,實際上牠和馬、犀牛是親戚,同屬於奇蹄目的動物。

96年動物園第一次成功繁殖馬來貘,「貘莉」現在已經2歲可以離開媽媽了。動物園調整馬來貘家族的作息,為「馬雅」即將來臨的繁殖季做準備,雨林區的「貘卡」跟「馬雅」努力做「貘」,「貘莉」也搬到保育區準備跟另一隻「馬來」配對。

全世界共有4種貘,貘有相當敏銳的長鼻子,可以找食物、也可以在水裡遊泳時當呼吸管,由於視力不好,平常以聽覺及嗅覺為主。其中只有馬來貘有強烈黑白對比的外表,其他的貘只有棕色的外表。當馬來貘受到威脅時,牠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夠快,還可以躲到水裡,伸出鼻子。獨居的馬來貘噴尿的方式來劃定地盤,也會用聲音互相溝通,黑白相間的體色,在濃密的雨林穿縮,沒看清楚還真會以為是大貓熊呢。

馬來貘是草食性的動物,喜歡吃植物的嫩芽、樹葉、水果及草等,
傳說馬來貘能吃掉惡夢,所以被稱為食夢獸,中國古代陵墓常用作鎮墓獸,以避免死者靈魂被惡靈帶走。

馬來貘棲息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人類在伐木及開發熱帶雨林作為農業、工業用地之時,破壞了馬來貘賴以為生的家。目前,全球馬來貘的數量約只有3200隻,其中約200隻分別在各動物園內飼養,3000隻生活在野外,所以牠也像大貓熊一樣被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瀕臨絕種動物。


馬來貘小檔案
英名:Malayan tapir
學名:Tapirus indicus
分類:哺乳綱 奇蹄目 貘科 貘屬 馬來貘
分布:亞洲東南部
食性:草食,以灌木嫩枝、嫩葉和苗木為食,也撿食落果
體型:體長1.8-2.4公尺、尾長5-10公分、體重250-320公斤
繁殖:約3-4歲發育成熟,懷孕期約13個月,一胎一仔
壽命:平均約20-25,但是不論是野生或在動物園內的,都有機會活到30歲(維基百科)
習性:獨居、夜行
保育現況:CITES1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