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做到快白頭-猴國春秋他最了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內負責照顧唯一本土靈長類-臺灣獼猴,轉眼已經超過31個年頭的保育員陳進明,最喜歡的動物當然也是臺灣獼猴。
陳進明一邊熟練地準備著臺灣獼猴的下午茶,一邊娓娓道來每一隻猴子的故事。和野生動物相處31年來,陳進明自嘲已經從甚麼都不怕的新進管理員小弟,慢慢蛻變成愈來愈尊敬野生動物,凡事小心謹慎的保育員阿伯。
民國73年一畢業就到圓山動物園工作的陳進明,當年才僅青澀的18歲,還是爸爸領著他到動物園報到。第一個任務就是到調配室幫忙準備動物食物,一星期後開始跟著前輩輪流熟悉照顧各種動物的工作流程,虎、豹、獅、犀牛、熊、獅子、長頸鹿等圓山動物園時代的焦點動物,包括知名的亞洲象「林旺」跟「馬蘭」,都曾經是他服務的對象。
動物園搬到木柵後,陳進明就一直在臺灣動物區擔任保育員,和臺灣獼猴結下很深的緣分。每天早上他總是先到猴島上,清點一夜未見的臺灣獼猴,同時觀察牠們的精神狀況,盡心管理照顧猴群。臺灣獼猴中最讓陳進明難忘的,是一隻從小由人工哺育帶大的「咕咕」,「咕咕」跟保育員最熟悉、也最受保育員照顧。
由於有些臺灣獼猴是被猴群排斥或收容救傷而來的個體,陳進明對每隻個體的故事更是瞭若指掌,例如「溥儀」當年是民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撿到還沒斷奶的幼猴,現在轉眼已經到了能夠傳宗接代的年齡;老齡「大胖」臉上都是老人斑,牙齒也只剩下三分之一,但是只要他還能吃,陳進明就盡量提供充足的食物給牠;曾有一隻癱瘓的「獨眼龍」,為了盡量讓牠吸收營養,還得特別將食物打成糊狀讓牠舔食,面對動物的生老病死,陳進明就是盡力做好當下,希望讓動物得到最好的照顧。
臺灣獼猴是群居的動物,遇到危險會通風報信、互相照應,雖然有些個體體重超標,但是目前還沒找到適合的減重方法,因為減少食物的結果,會讓弱勢的個體更拿不到食物,也就是說苗條的獼猴會更瘦,因此陳進明總是一隻一隻給食,除了觀察個體的精神狀態,也趁機讓弱勢的個體多點機會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