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河馬新家落成〜強化生命照護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訊】 臺北市立動物園為河馬們量身打造的新家落成囉!今天上午由臺北市柯文哲市長、教育局曾燦金局長、社會局張美美副局長、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渡部浩文副園長等貴賓共同揭幕。全新的河馬新家不僅讓遊客可以從不同角度更親近動物,看到河馬在水中悠游,整個活動場設計更是以動物福利為優先考量。同樣為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政府推動長照政策2.0,讓社會中的老年人能受到更完善的照顧,這次河馬新家的設計,在遊客參觀面的動線設計亦遵循無障礙空間理念進行規劃,歡迎全家老老小小能夠一同來到動物園的河馬館,近距離地觀看河馬悠游在水中的身影。 動物園目前共照養15隻河馬(5公10母)及9隻侏儒河馬(2公7母)。由於河馬為群居性的動物,會用尾巴散布排泄物及發出巨大吼聲來建立自己的地盤,領域性很強,倘若空間不足,很容易為了爭奪地盤而打架。河馬新家的使用面積為原來(1500平方公尺)的兩倍,大幅增加河馬的居住空間,並且營造沉浸式棲地景觀,提供河馬優質的生活空間及較貼近野外的居住環境。 河馬是植食性動物,多在夜間上岸進食,白天幾乎都泡在水中,只露出長在頭頂的眼睛、耳朵、和鼻孔,每次潛水可以達到5分鐘以上,別看牠們天生圓圓胖胖的身材,在水裡可是相當地靈活。每隻成年河馬平均每天要吃三十公斤牧草、排泄量約十五公斤,等於每天都會產生超過200公斤的排泄物,過去每周都必須動員大批人力清洗水池,用水量非常龐大。所以河馬展示場更新工程特別設置專用的水處理系統,進行水質過濾,克服過往展示水池每週換水二次(每次換水量約250-300公噸),卻仍有大量糞便污物混雜於水池的情形,以改善河馬照養環境,同時也可節約水資源。 在演化過程中,河馬巧妙地運用水的浮力,發展出特殊的身體構造與行為模式,例如長時間待在水裡活動,就可以運用水的浮力來減輕體重對關節造成的負擔。也因此河馬新家為了克服過往遊客多半只能從高處俯視河馬泡在水中背影的問題,特別結合水質管理技術及參觀視角調整,設置水面下的玻璃參觀面,提供遊客近距離觀察河馬龐大身軀運用浮力漂浮,在水中悠游、走動、踢踢小腿等行為的機會,此類巨型草食獸水下展示環境的設置,為國內首例。河馬館的室內場更增設隔間,讓河馬們不僅有公用的水池可以享受在水中悠游的樂趣,也能擁有獨立活動或休息空間,來提升照顧品質。此外,場館內也布置具有非洲意象氛圍教育解說設計,搭配擬真雕像、餵食展示、動物訓練等遊客服務設施,讓參與教育活動的民眾,更了解河馬及侏儒河馬這兩種哺乳動物在水中生活特殊的生態,讓遊客享有優質的參觀條件,及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環境教育的體驗場域。 現今的社會正面臨了人口高齡化的問題,運用水的浮力,讓河馬身體獲得良好的支持及保護,就如同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的中老年人常用的水下復健療法,能夠促進身體健康讓生活更加幸福。政府推動長照政策2.0改善原先分立的社區關懷據點、物理治療所、護理之家、日間托老等機構,完善結合醫療體系、長期照護體系、生活支持體系,而兼顧長者遊憩的權利也一直動物園努力的重要方向,因此,這次新落成的河馬館,在遊客參觀面的動線設計亦依循無障礙空間理念進行規劃,歡迎全家老老小小能夠一同來到動物園的河馬館,近距離地觀看河馬優游在水中的姿態。長照政策,讓臺北市立動物園與政府一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