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端午節五毒動物特展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自農曆五月五日,即6月2日(星期一)端午節起至6月底,在爬蟲館推出端午節五毒動物特展,展示民俗中的五毒-蠍子、毒蛇、蜈蚣、壁虎或蜘蛛、蟾蜍。在端午節當日,以及6月的每週六、日的11時-11時30分,都會有爬蟲動物保育員現身介紹端午與五毒的相關生物知識,歡迎大家前來喔!
端午節是我們一年三大民俗節日之一,在端午節當天也就有許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時,除了以划龍舟與包粽子紀念春秋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在家裏門戶內外還有掛香包、掛艾草榕枝、喝雄黃酒等民俗活動。其實端午節還有一項很特別的傳統習俗是「驅五毒」,所謂五毒即是民間對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有毒動物的合稱,但其實壁虎是無毒的,所以又有一說是以蜘蛛取代壁虎,成為五毒之一。此次展示的五毒,包括帝王蠍、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少棘蜈蚣、龜殼花、黑眶蟾蜍、大壁虎等6種動物。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為古人認為到了五月的時候,天氣開始變熱,又有梅雨造成的濕氣。瘴癘之氣增加,造成瘟疫病疾也常在此時開始出現。而毒蛇、蜈蚣和蠍子等生活在地下等潮濕陰暗環境或是夜間活動的毒物,在五月也已經相當活躍,農民出入家戶工作時被蟲類咬傷就時有所聞,就成了所謂的五毒。五月初五日又是毒日,五毒出入居室,襲擾人類,就必須採取一些方式來避毒與驅毒,才得以平平安安的生活。
古人因為這些動物或是有毒性、或是模樣有些令人驚聳、或是棲息於角落暗處、或是於夜間活動等令人心生驚懼的特性,進而把這五類動物特化為日常起居生活必須注意的「五毒」,其實是具有注意週遭環境的警惕意象。而所謂的「避五毒」的方法則是隱含了不要過度改變生態環境,以免驚嚇野生生物與干擾生態的警示,當然就更具有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運作,與自然萬物生態共生的意義。因此,究竟牠們是不是真的那麼「毒」?是不是看見牠們都要退避三舍呢?看五毒除了認識野生動物之外,又必須抱持什麼心態呢?就趁端午節「驅五毒」的節日,一起來臺北市立動物園看看這五毒的真面目,讓我們好好的來認識牠們吧!
【小檔案】:
一、五毒:蠍子、毒蛇、蜈蚣、壁虎或蜘蛛、蟾蜍
二、黑眶蟾蜍,蟾蜍俗稱「癩蛤蟆」,蟾蜍具有耳後腺和皮膚上有疣狀突起,受到刺激會分泌神經性毒素,可以製作中藥「蟾酥」。在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蛤蟆功是西毒歐陽鋒的成名絕技。
三、龜殼花,有毒蛇類在分類上屬蝮蛇科和蝙蝠蛇科,有一部份的黃頷蛇科的種類也具有輕微毒性,種類約有700種。毒蛇的唾液腺特化成毒腺,藉由特化的毒牙注射毒液,毒性可分為神經毒和出血毒。展示的龜殼花是臺灣最低海拔山區和平地最常見的蝮蛇科毒蛇,體長最大可達150公分,夜間活動,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和蛙類為食。
四、大壁虎,壁虎雖然有時也被列為五毒,其實壁虎是不具任何毒性,全世界的種類超過1000種,廣泛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壁虎大部分為夜行性,以節肢動物和小型爬蟲類為主食。展示的大壁虎俗稱蛤蚧,可做為中藥,牠是亞洲體型最大的壁虎,全長可達35公分,生活在樹林和住家附近,會發出響亮的叫聲。
五、帝王蠍,蠍子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廣泛分布在熱帶到溫帶。蠍子具有4對步足,在後腹部最末一節為帶有毒刺的尾節,製造毒液,由毒針釋放毒液。蠍子雖號稱五毒之首,但毒性強弱不同。蠍子是夜行性,肉食性,捕抓各種小動物為食。武俠小說中常因蠍子長長尾巴發展出蠍尾鞭之類的特殊武器。帝王蠍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蠍子之一,全長約20-30公分,生活在非洲西部熱帶雨林底層和草原邊緣,夜間捕食其他節肢動物和小型兩棲爬蟲類。
六、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蜘蛛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蜘蛛目,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蜘蛛具有4對步足,1對螯肢螯肢特化成毒牙,可將毒液注射到獵物體內。蜘蛛毒性為神經毒,毒性強弱不同,對人類有致死可能的種類只有0.1%。蜘蛛多是肉食性,以昆蟲和其他蜘蛛為食,較大種類會捕食蜥蜴和鳥類。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生活在墨西哥較乾燥的草原環境。體型較大,身上長毛,經常在恐怖電影中出現。體長5-8公分,地棲性蜘蛛,不會結網。
七、少棘蜈蚣(褐頭蜈蚣),蜈蚣屬於節肢動物門唇足綱蜈蚣目,具有21或23對步足。蜈蚣身體細長,可分為頭部和軀幹部,頭部有一對觸角,身體第一體節的一對附肢特化為巨大鉤狀的顎肢,顎肢內具有毒腺。蜈蚣為夜行肉食性動物,獵食的時候以頭部腹面特化的顎肢毒鉤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殺死獵物。蜈蚣毒液的性質類似蜂毒。小型蜈蚣的毒液量少,並不會對人類的安全造成威脅。展示的少棘蜈蚣在臺灣丘陵與草地分布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