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立動物園2018年報

2018年報封面
園長的話  
  野生動物的域內與域外整合保育工作,除了需匯聚不同專業領域外,更需跨越地理與國際的界限,結合各國與各地的保育力量,共同持續推動交流。因此,本園長年來即以園內的各專業,積極地參與國際動物園組織。從1990年參與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SEAZA)的創立,到 1994年加入當時的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園長聯盟(IUDZG),後改組為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WAZA),接續主辦了2004年WAZA的年會,有全球超過160位園長與保育專家與會,同步見證了臺北動物園邁向國際的一刻。2018年9月,經過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審查,成為正式成員。這些都是所有同仁長期努力,呈現我們的保育成果與教育能量,已受到國際動物園組織的肯定,各國動物園更願意與我們進行交流與保育合作,也擴大本園的野生動物保育角色,朝向成為一座國際級的現代化動物園邁進。

  動物園搬遷到木柵現址已逾30多年,人員更迭頻仍,更凸顯人員培訓的重要與迫切;展示手法的更新與物種血緣調整,更是這幾年來的重心。透過辦理國際會議及參與國際間的動物保育交流事務,接軌國際專業,培訓內部量能,深入跨界合作,厚植本園的保育貢獻成果。歷經多年來積極辦理相關的國際保育研討會的努力,開啟本園與EAZA下合作互動,參與其金剛猩猩物種保育及索馬利亞非洲野驢保育等國際保育計畫;透過族群調度,先後引進該2種極度瀕危物種,後續將有本園的金剛猩猩「寶寶」,前往荷蘭的Apenheul Primate Park,擔任繁殖種群的大家長,期待能為金剛猩猩圈養族群的基因多樣性,做出重大貢獻。

  在這一年,我們在各方面也有亮眼成績單,首先在動物保育繁殖成果方面,繁殖包括自金門救援的歐亞水獺、非洲野驢、小貓熊、栗喉蜂虎及亞達伯拉象龜等,累計達43種150隻動物個體;除了為本土野生動物,也對全球瀕危物種的延續盡一份心力。為維繫圈養動物基因的多樣性,持續推動物種血緣更新,透過合作交流,從國內外動物園引進計36種120隻,後續仍與各國動物園洽談動物交流中。在動物醫療保健方面,除了進行動物健康檢查、疾病監測預防、動物日常突發性外傷、內科疾病治療與救傷動物及相關動物檢疫外;並持續與國內外大學、獸醫學院等相關科系合作,並舉辦國內外保育醫學病理研討會及專題演講,以精進野生動物診療技術。

  本年度辦理「第13屆亞太地區生殖科技國際論壇」、「2018歐亞水獺保育暨再引入國際研討會」、「2018野生動物域外保育族群管理國際研討會-整合典藏評估與計畫工作坊」、「犀牛輔助繁殖工作坊」及「雲豹再引入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等5項,兼具掌握域內與域外保育脈動與實務的國際專業工作坊與研討會。除了引入國際保育機構的各項專業經驗與技術,更深化國內外機構間保育合作與經驗交流的機制,也為提升國內與亞洲地區的野生動物域內、外保育開拓新契機。

  除此之外,為實踐動物保育與環境教育理念,除了年初的《旺事如意—狗年生肖特展》外,也以《打開探險百寶箱:野外調查特展》介紹野外生態調查的各項辛酸,深入淺出地將民眾與野外研究者串聯。而配合市府田園城市政策,跨機構推廣「友善農耕」及「循環農業」等食農教育,將動物排遺與植物性食餘資材產製的有機資材,運用在園區綠地的經營管理的成果,以「動物小甜園」獲臺北市政府107年「田園城市建置成果競賽之公家機關組」金獎;並以「動物小『甜』園- 打造無毒、健康的動物可食地景」案,獲臺北市政府107年創意提案競賽「創新獎」冠軍。

  過去這一年,近325萬遊客入園參觀,對本園的日常維管形成壓力,卻更是對本園努力的肯定;但是,我們的保育、展示、教育、服務等方面的提升,仍須持續地強化與更新。展望新的一年,為落實本市無現金支付政策及智慧城市理念,本園電子化收費系統即將正式啟用,遊客購票、驗票等入園作業自動化,讓遊客入園方式有新的感受;「熱帶雨林區」穿山甲館也將落成開幕,融入許多物種保育合作成果與展示手法,將可讓民眾有新的參觀體驗,也讓居住其間的動物有更符合動物福利的生活空間。期望臺北動物園這個大家庭,在國際化的浪潮下,更積極地導入全球環境保育的永續思維,將生態保育與教育的研究成果連結,轉化成為遊客們的體驗經驗,並得到大家的認同,內化為日常行為態度,與我們一起為自然的永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