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喬遷正式啟用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再傳喜訊,暨去年首次成功繁殖緬甸星龜後,又有保育類的陸龜--四爪陸龜第一次成功繁殖。
臺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四爪陸龜,在今(93)年一月底到二月中陸續產下7顆蛋,經過約50天左右的孵化期,在3月中先後有2隻新生的幼龜成功孵化破殼而出,創下台灣首次成功繁殖四爪陸龜的紀錄,為即將於四月二日正式落成啟用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帶來喜氣;對於肩負珍稀兩棲爬蟲類保育繁殖任務的收容中心,這兩隻新生的四爪陸龜無疑是最好的賀禮。
四爪陸龜是野生動物保育法所明訂的保育類物種(陸龜通常有五爪),屬於珍貴稀有保育等級II的動物;在中國大陸更名列一級保護動物。牠們是全世界所有陸龜科的動物中,分布緯度最北的物種,原本生存在新疆、中亞與俄羅斯一帶乾燥的草原環境;以臺灣海島型的潮濕氣候,並不容易飼養牠們,也因此以往國內並沒有繁殖成功的紀錄。
動物園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共收容了四十隻四爪陸龜,牠們都是因為走私與違法交易,才被政府沒入而送到收容中心。四爪陸龜在今年一月初由舊有飼養空間搬家到剛擴建完成的收容大樓,因為空間與設備的改善,陸續在一月底及二月中產下7顆蛋,動物管理人員發現後,立即將蛋小心的移入調控溫度和濕度的孵蛋箱孵化,三月十一日和三月十八日兩天,孵蛋管理員分別發現小四爪陸龜正在破殼,兩隻新生的小烏龜初生時分別只有10公克和13公克,體長(背甲)大約3.5公分,非常迷你。到了三月二十號,兩隻新生四爪陸龜腹部的卵黃囊都已消失(剛破殼的小陸龜腹部仍會帶有卵黃囊,約三日後卵黃囊才會逐漸收乾消失,這段期間小陸龜不會進食,依靠卵黃囊內的養分就足夠),開始吃食物了。目前,這兩隻新生的小四爪陸龜住在溫濕度調控的保溫箱裡,等到長大一些、個體狀況更穩定了,才會和其他四爪陸龜一起飼養。
四趾陸龜小檔案
分類:爬蟲綱 龜鱉目 陸龜科
學名:Testudo horsfieldi
中文名:四趾陸龜、四爪陸龜、中亞陸龜、阿富汗陸龜
保育等級: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等級II級及華盛頓公約附錄二(CITES Appendix II)
分布:中國新疆、中亞俄羅斯、巴基斯坦、阿富汗至伊朗各國,是全世界分布緯度最北的陸龜
棲息地:乾燥少雨的草原地帶(適溫約攝氏21-30度、溼度為中低溼度)
外型特徵:屬於中小型的陸龜,成熟個體背甲總長至多約20公分。與其他陸龜相較,四趾陸龜的背甲比較平坦,四肢都各長有四個腳爪,是牠們最大的特徵。
繁殖:因為中小型陸龜,雌龜每次產卵只有2-5顆,孵化期約二至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