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想起—溼地生態教育園區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 聯絡人:newsman
臺北市立動物園今天將公開一座世界動物園首創的溼地生態教育園,它也是動物園有別於以往單一或少數物種圈養展示,首次以開放式以及完整生態系呈現的概念所建構的沼澤溼地生態展示場域。未來除了將提供作為本土溼地生態之教育解說活動園地與生態研究場所之外,並將作為臺北市立動物園保存本土瀕危溼地動、植物種源與復育的基地。
臺灣的低海拔地區,特別是大臺北地區原本有許多池塘、沼澤、水田等淡水溼地,這些溼地生態系供養了許多水生動、植物(螺貝類、水棲昆蟲、魚類、兩棲爬蟲類等),不但與人類的經濟、民生息息相關,更具有豐富的民俗、遊憩與美學價值,因此臺灣的溼地乃是最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生態體系。沼澤溼地其實涵養了許多人類可食用的動、植物資源、而且具有防洪、蓄水、補充地下水、調節微氣候溫度、淨化水質、提供美好的自然體驗等功能;但由於大部分的民眾不瞭解溼地的功能,甚至對溼地的印象尚停留在一灘死水、滿是泥濘、蚊蠅叢生,毫無價值的錯誤印象,所以大家就想盡辦法,把溼地填平、開發、甚或傾倒廢棄物,造成溼地面積大幅減少,與溼地有關的生物亦銳減,同時也降低自然環境對洪水乾旱的調節能力,而我們的生命財產也因為這樣,而遭到很大的劫難。
台北市立動物園於4年多前開始進行瀕臨絕種的台北赤蛙保育計劃,計劃的負責人動物組林華慶組長因為有感於台北赤蛙與眾多同樣瀕臨絕種的水生動、植物快速減少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沼澤溼地的破壞與消失,而其根源就是政府與民眾對沼澤溼地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才引發了設置人工沼澤溼地作為溼地生態大眾教育園地的構想。這個構想獲得行政院農委會的支持並提供經費的補助,由台北市立動物園與台北市生態教育基金會共同合作設置,歷經3年多完成。
這座為推展淡水沼澤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教育而設置的「溼地生態教育園」佔地約1公頃,園區面積雖然不大,但卻濃縮了台灣低海拔的埤塘、草澤、水田、小溪溝等不同型態的淡水溼地,其中最大之特色是一片約30公尺的三度空間觀察窗,參觀者可透過此一透明視窗,清楚看到沼澤溼地的水下世界並非是一攤死水,而是充滿了旺盛的生機,而且這些形形色色的水生昆蟲、蝌蚪與蛙類都是生態池完成後自行遷居移入的。
蜻蜓、豆娘(都是蜻蛉目昆蟲)與蛙類是生態園中野生動物的主要特色,牠們在食物鏈的關係也隨著生活史的變化而互換角色,因為蜻蜓與豆娘的幼蟲-水蠆是居住在水中,牠們多捕食青蛙的幼體-蝌蚪;然而當蝌蚪長大變態為青蛙之後,蜻蜓與豆娘就成了青蛙所捕食的對象,非常有趣。生態園中的蛙類目前為止已有15種的記錄,幾佔了台灣兩棲類種數的一半,目前這個時節可以從玻璃面看到小雨蛙、貢德氏赤蛙、澤蛙的蝌蚪;而台灣的蜻蜓有140餘種,生態園的蜻蜓目前已經發現有50種,其中還有少見的隱紋絲蟌在此出現,而漂亮的麻斑晏蜓最近則常現身在池中產卵。除了蜻蜓與蛙類,生態園的野生動物經過工作人員3年來的調查,已經發現了140種昆蟲(不包括蜻蜓與豆娘)、25種蜘蛛、20種爬蟲類、45種鳥類。這些寶貴的野生動物與生態資源,動物園希望透過教育宣導的方式,讓社會大眾能在動物園中體會溼地生態之美及其重要性,進而能支持甚至投入重建溼地生態的實際行動。
臺北市立動物園在今天的記者會中還別推出2項別有意義的活動,其一是本土溼地原生魚類的放流活動,將邀請深坑國小的小朋友把由動物園夜行館水族工作室所繁殖復育的高體旁皮和青(青將)魚放養到生態池中,高體旁皮和青(青將)魚是本土典型的沼澤溼地魚類,以往在鄉間的埤塘與水田極為常見,但現在卻因為環境污染及面臨外來種的生存競爭,已日漸稀少或瀕臨絕種。台北市立動物園希望透過小朋友的放流溼地魚類活動,提醒社會大眾溼地生物面臨的生存窘境;也希望這些放流的高體旁皮和青(青將)魚能在生態池中建立起數量更多的族群。
另外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是水生植物餐點品嚐。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有許多是來自於溼地環境中的水生與濕生植物,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特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由慈心基金會蒐集了許多溼地的水生植物作為食材,並烹調製作成8道佳餚、點心與飲料於會場供應,讓與會的來賓品嚐。這項活動的目的是希望提醒社會大眾,溼地與人類的民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溼地生態教育園區將於20號(星期日)起正式開放,但因為解說人力的限制以及必須實施容量管制,目前僅每週五定為溼地生態教學日對外開放,動物園將提供一般性的導覽,歡迎對溼地生態有興趣的民眾與團體向動物園電話預約解說(29382300轉501)。
*溼地:指的是陸與水交接的地帶,這個地帶或許出現在高山溪流、湖泊、埤塘、水田、鹽田、河口沼澤,或沿岸沙洲、潟湖、潮間帶灘地或鹽澤。就海拔高度來看,有高山型或海岸型;就鹽分嚐來,就有淡水型溼地或鹹水型溼地或半淡鹹水型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