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誰才是真正的小貓熊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自從「圓仔」出生以來,常聽到人們叫牠「小貓熊」,例如大象的小孩大家會習慣叫牠「小象」、犀牛的小孩會叫作「小犀牛」,以此類推。其實小貓熊和大貓熊不僅名稱容易讓人分不清,體格上也頗多類似之處,雖然叫小貓熊,但絕對不是大貓熊所生的孩子,和大貓熊是不同的物種。
小貓熊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以及緬甸、尼泊爾等地的山區,雖名為小貓熊,但是和大貓熊是完全不同的動物,有人稱小貓熊為「九節狼」,因為尾巴上有許多咖啡色的環。
大貓熊前爪看似有六指,五指成一排,由特化的腕骨形成第六指(或稱偽拇指)的功能。因此第六指長在腕上,由不同的肌肉控制,可幫助抓牢竹子,加上典型食肉動物的牙齒,再硬的竹子也咬得下去,活像一個壓碎器。大貓熊和小貓熊的頭顱、牙齒、前爪,都因為吃竹子而進化得很接近,連握竹子的模樣都很相像。
大貓熊在長期的進化中,前腕骨的籽骨擴大發展成“偽拇指”,看起來像第六指,但它不是真正的手指。這個“偽拇指”能夠像其他手指一樣靈活獨立運動,這一獨特的適應性進化,使大熊貓能夠更容易握住竹子取食,而小貓熊因為生活環境類似和食性相同,也有和大貓熊相同的偽拇指,這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目前大貓熊屬於熊科或大貓熊科,而小貓熊屬於小貓熊科,在分類上雖然被分家了,但是大、小貓熊仍有共同點,那就是都喜歡吃竹子,雖然有大小、黑白彩色之分,但我們都名為貓熊,希望大家不要以「大小目」來對待我們哦!

參考資料:
大貓熊:哺乳綱、食肉目、熊科或大貓熊科
小貓熊:哺乳綱、食肉目、小貓熊科
1980年代分子生物學似乎解決長久以來貓熊到底應該被歸類於熊科還是浣熊科。由DNA、免疫球蛋白和同功異構酶等遺傳的距離和染色體之染色帶的研究,顯示大貓熊在一千八百萬至兩千五百萬年從熊科動物分開。
貓熊與小貓熊上,實際上牠們共有數個型態特徵,包含頭蓋骨型態、齒列、源於種子骨擴大的偽拇指,以及氣味腺體。進一步的研究也顯示牠們有相似的血紅素分子(Tagle et al., 1988)。然而因為牠們以竹子為飼糧和在相似的山區作為棲息地,這些相似的特徵解釋了趨同演化的例子(Kitchener, 1992)。
貓熊、小貓熊、熊和浣熊粒線體DNA的研究結果,顯示貓熊與小貓熊血緣較為接近,而和熊、浣熊較遠(Ya-Ping and Li Ming, 1991)。
Wayne等(1989)以DNA雜交的研究提出食肉目的種系發生樹,明白的顯示大貓熊從約兩千萬年前和熊系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