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獺河狸傻傻分不清?動物園分享辨識秘訣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透過林務局長期支持的野生動物救傷計畫,3隻從金門緊急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救傷的歐亞水獺「大金」、「小金」和「金莎」,因萌樣破表而知名度瞬間飆高,更引起社會大眾對金門歐亞水獺保育議題的高度關注。同樣超萌的小河狸「娜豆」在7月22日誕生後,卻經常被民眾興奮地誤認為水獺,其實他們之間並不難分辨,動物園跟您分享7個辨識秘笈。
河狸和水獺雖然都是哺乳動物,也同樣是游泳健將,事實上牠們卻一點親戚關係都沒有。水獺是食肉目的捕魚高手,剛出生的小水獺眼睛還沒張開,沒有牙齒,也沒有行動能力,約2個月大開始跟媽媽學游泳。河狸屬於囓齒目動物,河狸寶寶屬於早熟型,生下來眼睛就是張開的,也能立刻下水游泳,河狸是素食主義者,不斷增生的門齒是啃食樹枝的最佳工具,也會將咬斷的樹枝拖到水中堆疊築巢,經常堵住溪流成為自家的護城河,因此有築壩高手之稱。
水獺具有流線型的身體、既粗且長的尾巴、腳趾間有蹼,不論在陸地上或水中的行動都很靈活,游泳的速度每小時約9.6-11公里,水獺不完全是夜行性,白天也會活動與覓食,食物包括魚、蝦、蟹、蛙等,除了育幼期外通常單獨活動,會在土堤等處挖掘淺穴當作繁殖期的育幼場所。河狸則是夜行性動物,頭大、腿短、腳趾間有蹼、尾巴扁平,在水中可以輕易游出每小時7公里的速度,在陸地上行動緩慢,雙腳站立啃樹或拖拉木頭時,尾巴就是支撐和平衡的工具。
下次遇見河狸或水獺時,如果在陸地上和水中行動速度都跟演武俠片一樣的就是水獺,有著大頭和平板狀尾巴的是河狸,根據這些特性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分辨他們。
河狸和水獺超級比一比、別再傻傻分不清
歐亞水獺 加拿大河狸
食性 魚、蝦、蟹、蛙 植物
築巢地點 岸邊土堤 用樹枝築壩為巢
習性 獨居 小家庭
幼獸 晚熟性 早熟性
尾巴 圓條狀 扁平
陸地上活動速度 敏捷 緩慢
分類 食肉目 囓齒目

影片拍攝:林惠珍、李毓文、陳瑋玥、陳志均、蕭宇琁、徐晨柔、蔡品嫻
影片剪輯:陳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