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林旺的標本終於製作完成,幾個月來標本製作師林文龍先生與工作夥伴李奇峰先生等人在臺北縣深坑鄉的鐵皮房舍裡,頂著高溫忍受蚊蟲叮咬,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為重塑林旺往日神情默默努力。下週一(7日)林旺標本終於要被送回台北市立動物園,預計十月正式在教育中心展示。
林旺體型龐大,製作困難度也相對提升,且形狀難以掌握,需長時間用機器做大距離的雕塑,從模型製作到覆蓋毛皮、縫合修飾,每個步驟環環相扣,而標本尺寸和身型數據必須精準,而象皮的厚度要搭配得宜,標本才能栩栩如生。林文龍也提到,本件標本的象皮過厚是一大考驗,且「出乎意料的,林旺是老象,皮的可塑性與延展空間幾乎是零」,加上重量達四百多公斤的象皮收縮的力量很大,為了拉出一個小皺折,需動用吉普車和許多人力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而且力道還得控制得恰到好處,才能呈現自然的紋路;裝上耳朵是另一大工程,爬梯子上上下下數十次只為了比對出最正確位置,每次行動還要帶著二十多公斤重的耳朵(一片耳朵)舉上放下的測量出林旺最佳的感覺。
標本的塑型必須模擬林旺原本的生態習性和氣質,就像標本呈現的樣貌--重心傾向右後方、左腳微抬、大腿皮膚產生層層皺折、血管隱約浮現、「老人斑」也清晰可見。林文龍表示:「長者若以年輕的氣息或流線造型呈現,失真也失焦」,「林旺不只是頭大象,而是很多人記憶中的老朋友」,每個動作眼神都獨一無二,所以標本不能只是「像」,還要手到、眼到、深入觀察揣摩神韻,才會有感動人的力量。為了決定林旺標本要呈現的樣貌,還用上百張林旺不同時期的照片向參觀民眾做意見調查,看看哪個樣子是大多數人印象中的林旺,加上林文龍以前在動物園工作期間對林旺的印象,及觀察亞洲象友信、友愷的行為加以綜合,重塑林旺最自然的行為型態。
林文龍已經和林旺一起在帳篷下朝夕相處一個多月了,「倒數階段,不能功虧一簣」。他坦言,受林旺盛名之累,背負許多人希望再見林旺的期待,是他製作模型標本以來,狀況最多、壓力最大的一次。但是附近的鄰居都非常貼心,下田工作回來會順手將自己種的青菜放在門口,而需要在寂靜的夜晚徹夜趕工時的噪音,鄰居也相當體諒;剛開始林文龍對鄰居質問所做為何種東西乙事,總是用寺廟建醮的理由滿足附近民眾的好奇心,後來因新聞及林旺的面貌漸漸呈現,大家對在地的藝術家(林文龍78年就住在深坑)進行這件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也都感到與有榮焉。
「對我而言,標本製作如同小說家、攝影師,用不同方式記錄這個年代發生的人事物。」林文龍說,「對於林旺的情感,不只因為他『年高德邵』、是動物明星或是亞洲最大的動物。」他回憶五○年代,物資匱乏,在馬路上玩便是所謂「娛樂」,尤其是南部小孩難得遠足到籉北,雖然當時動物物種數量及可看性不如今日,但動物園是不得不去的景點,看大象更是許多人最主要的旅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