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前「圓仔」抓周的選項之一,本土瀕臨絕種動物「石虎」嗎?7月27上午10:30歡迎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跟保育專家一起探訪「石虎森林」,了解石虎面臨的生存危機,傾聽新朋友石虎「集寶」的親身經歷,「淺山生態系石虎森林保育與創作特展」將持續展至9月7日截止。
「淺山」泛指800公尺以下人類較易到達的生態環境,由於交通的相對便利性,常常吸引各類人為活動,包括獵捕「淺山」生態系裏的動物,像是鼯鼠、白鼻心、野兔、山羌等,就連石虎也不能倖免於難。生活在淺山的生物,除了面對大自然的考驗外,更要直接面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傷害,例如棲地大量開發或碎裂化、過馬路被車撞成了路死冤魂、陷阱或獸鋏的獵捕危害、甚至流浪貓狗的競爭與疫病傳播等。但從保育本土環境的角度來看,石虎的存在可是淺山生態系健全的重要指標,有石虎的森林,才是健康、生物豐富的環境,也才具備淺山生態系的完整功能。
石虎常被誤認成家貓,牠們外觀上和家貓最大的區別,就是眼睛內側有向上延伸的兩條白色線條,耳後有明顯的白色斑塊;由於身上有許多錢幣大小的黑色斑塊,亦被俗稱為「錢貓」。此外,和家貓在生態習性也截然不同,石虎不但具有強烈的狩獵本性,也從不會把便便埋起來,反而用來標示個體的活動領域。根據1940年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的紀錄,石虎曾廣泛分布在臺灣全島的低海拔山區,然而現今研究人員只能在苗栗至臺南間山區發現牠們的行蹤,因此才評估將石虎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特展活動係率先由許多民間關心石虎保育人士,透過FB自然與生物分享討論區社團開始發想建言,再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北市立動物園、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等政府與民間單位,結合藝文創作者共同籌辦。跨單位的願景,是藉由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品,吸引更多不同族群的民眾,傳達淺山生態系的重要,引導民眾對石虎保育的思考與重視。
至於石虎「集寶」的故事,7月27日將由動物保育員代表現身說法,既然民間另有山貓或錢貓的稱呼,應該是大受歡迎的動物(民間抓到錢鼠不能往外丟),為什麼石虎的分布卻會從全省限縮到苗栗一帶?歡迎週日起來看展,聽聽「集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