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花鹿傳奇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據《臺海使槎錄》記載,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曾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鹿。卻因為持續的捕獵寒農地開發,野外最後一隻1969年死亡後,梅花鹿在臺灣的野外消失,直到臺北動物園於1986年提供22隻梅花鹿,在政府與學界的努力下引入墾丁國家公園,進行臺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現在在墾丁國家公園可以看到野生的臺灣梅花鹿。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梅花鹿是因其背上有白色似梅花的斑點而得名,梅花鹿自1969年在野外滅絕,為延續梅花鹿的種群,動物園提供純種的臺灣梅花鹿參與保育計畫,當年送到墾丁的梅花鹿已經在野外成功繁殖後代。
動物園目前共有10隻臺灣梅花鹿(7雌3雄),其中最年輕的「薔蜜」是今年9月30日薔蜜颱風來襲時誕生的小鹿,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若有任何風吹草動,牠們會馬上伸長脖子進入警戒狀態。常見臺灣鄉土動物區的梅花鹿坐臥在假山前反芻,慢慢品嚐早上囫圇吞下的桑葉和牧草等美食,偶爾看到雄鹿從展示場內佈置的漂流木後露出鹿角,或在壕溝中悠遊漫步。
臺灣梅花鹿在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時遭到大量獵捕,年捕獲量達到15萬頭,直到鄭成功治臺及清領時期,鹿皮仍是臺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加上梅花鹿的棲地被快速開發成為農田市鎮,野外的鹿群就漸漸消失了。
動物園有幸於1986年參與臺灣梅花鹿復育計畫,將5雄17雌共22頭純種鹿隻引至墾丁國家公園,這項復育計畫目前仍在持續進行,墾丁國家公園自1994年以來已分三次共野放50頭梅花鹿,據92年墾丁國家公園追蹤調查資料得知,野生鹿群總數已達108-156隻。
臺灣梅花鹿
英名:Formosan sika deer
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分類: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鹿屬 梅花錄種 臺灣梅花鹿亞種
體型:身長約1.5公尺
食性:草食
特徵:毛色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雌性無角
保護現況:野外滅絕
分布:墾丁國家公園、綠島及人工圈養
特徵:雄鹿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五歲後才停止分叉,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每年的十月到次年一月是交配的季節,母鹿懷胎約8個月即可生出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