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現存 8 種穿山甲,分布於非洲及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由於廣大的市場需求,過去 10 年間穿山甲成為全球非法貿易量最大的哺乳動物,造成全面性的滅絕危機,華盛頓公約因此於 2016 年作出禁止全世界穿山甲進行商業貿易之協定。儘管制定了相應的保育措施,然而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TRAFFIC) 2020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僅東南亞穿山甲在 2000-2019 年間查獲走私數量即高達 89 萬餘隻,顯示當前其所面臨的非法獵捕壓力依舊存在,仍需國際間彼此通力合作,持續努力維護穿山甲物種的存續。
臺灣穿山甲 (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主要棲息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鄰近人類鄉鎮與農耕環境。鑒於民眾保育意識的抬頭,以及相關保育作為的成果累積,近年來臺灣穿山甲的族群數量隱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然而藥用與食用市場的需求依舊存在,仍面臨著普遍的盜獵問題,併存流浪動物引發的負面效應。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 1993-2020 年間,合計收治 395 隻野生穿山甲,至 2017 年為止,穿山甲每年救傷數量大多維持在 10-20 隻間,及至 2018-2020 三年間,數量分別增加至 46 、56、及 43 隻,占哺乳類動物年救傷總量近三分之一。
圖一、遭受犬隻攻擊的穿山甲,尾部僅剩半截,身體背面鱗甲多處剝離,右後腳短缺一趾,正在進行緊急包紮和救治。(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主持人提供) |
冷冰冰的數據資料中,隱然浮現另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遊蕩犬隻造成的衝擊!過往,創傷原因當中,判定為「犬隻攻擊」者之比率均低,然而自 2010 年起本類型原因即持續頻繁的出現,並於 2015 年以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 2018-2020 年時,「犬隻攻擊」比例甚至超越「陷阱」這項致傷因素,連續 3 年之數量均超過 15 隻,成為創傷歸類的主因。犬科動物尖銳的牙齒和強大的咬合力,往往造成穿山甲嚴重的穿刺傷,致使多處體表鱗片剝落,且常伴隨著缺肢或斷尾的情形 (圖一),整體救治療程更長達 60-120 天。遊蕩犬隻對於穿山甲之威脅除了反應在個體直接捕食與族群騷擾等面向外,同時也檢驗出疾病交叉感染之案例。
傷癒的穿山甲,在籠舍環境條件有限,且長期接受餵養人工改料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非正常的行為表現,伴隨著消化道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因此於專屬籠舍中設置紅外線自動攝影機,於不干擾動物的情況下觀察其自然活動樣貌,藉此評估個體恢復程度,連同行為能力可否重新適應原生棲地環境相形十分關鍵 (圖二)。針對穿山甲特殊的行為模式,另設計發展相應的行為量表,評估項目則包含穿山甲野外生存所需具備的技能,依序為「自我維持能力」、「活動能力」、「干擾反應」、「以及異常行為」等。將上述各項行為能力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個體健康狀態,作為判斷傷癒穿山甲能否規劃野放的客觀依據。
圖二、穿山甲夜間在籠舍中的行為表現,該個體在棲架和結構物上穿梭自如,似乎不受尾部受創短缺的影響。(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主持人提供) |
定期安排復健,逐步增強傷癒動物肌力,並重拾日常生活技能同樣重要!每日傍晚時段,是所有救傷穿山甲和照養員最期待的時刻了:從窄小的籠舍中來到寬廣的戶外,沐浴在和煦的夕照中,自困頓中舒活下筋骨,慢慢展開捲曲的身體;粉紅潮濕的鼻頭接受著各類氣味分子的呼喚,用長長黏黏的舌頭舔索一下世界,然後,便可以開始自由穿巡、挖掘、攀爬,盡情享受野外漫步翻尋的樂趣 (圖三)!良好的野放評估計畫,有助於縮短收容照養時間、減少成本支出、降低銘印或行為馴化效應,同時增進救傷收容中心動物成功野放的機率。照養人員在遠處關注記錄著穿山甲的一舉一動,期望筆下的數據,終能累積轉化成為協助每一隻救傷穿山甲安然重返山林的助力。
圖三、救傷穿山甲進行癒後復健,自行攀爬至一株臺灣欒樹上取食螞蟻,照養人員在遠處用影像記錄個體的活動。(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主持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