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動物的生老病死都是重要資訊來源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動物園搬遷到木柵已經25年,當初從圓山搬來的老動物、75年購入的動物,或透過交換、贈送、收容等進到動物園的動物,許多動物都已屆高齡,加上動物園因空間及動物福利的考量,有計畫性的進行動物節育及生育,這幾年的動物死亡率都維持在6-8%,出生率平均5-6%,因各園動物種類、數量與管理模式不盡相同,本園動物死亡率應屬合理。

各種動物的壽命都不同,如刺蝟約3-5年、大象可達45-60年,以動物園400多個物種,一般羚羊類與食肉目動物接近20歲,較難以人類七、八十歲的觀點來進行比較。動物的日常照養由保育員(動物保母)負責,當每天與動物相處的保育員覺得動物有異狀時隨即請獸醫師出診,所以目前動物園的獸醫師配置有9位,雖然平均起來每人要負責300隻動物,但只有動物進行健康檢查及生病時才會找獸醫師診療,照養動物是由89位保育員擔任第一線工作,獸醫之編制在動物園界已達中上以上之水準。
動物因外在環境及遺傳因素等決定動物的體型、壽命、生活、習性等現象。動物園長期與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合作,由病理專科教授協助於動物死亡解剖後,進行病理檢驗,並提供動物病理解剖結果,例如腫瘤、創傷、呼吸、消化、循環系統疾病、病毒或細菌性疾病….等,提供動物園做參考,而這些資料在野生動物醫學都是很珍貴醫療資訊,更可以提供動物園在動物管理或疾病防治上之參考,進而累積的資料庫可提供國內外動物醫學研究與經驗交流,提昇動物園界在野生動物的飼養管理與醫療水平。
臺北動物園對野生動物之飼養管理,參考相關資訊與研究結果,逐步訂定標準操作流程,期使園內所飼養的動物都能得到妥適的照顧。但是在協助國內野生動物救援收容過程中,受限於動物入園前,因飼主不當的飼養行為,經常導致不正常的行為,臺北動物園無不挖空心思,於動物生活空間盡量模擬棲地環境,透過行為豐富化設施,改善其不正常行為,以提昇動物福利。由於野生動物不像經濟動物,相對地在各個研究領域上,仍有許多尚待研究發掘的知識。臺北動物園仍秉持著一貫的態度,不斷地透過持續的研究合作,參予國內外動物園保育教育活動,積極提升專業能力,為提升動物照養福祉,及野生動物的保育近一份心力。在此同時,能獲得社會各界之關心與支持,更是動物園進步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