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冷血?變溫?現在通稱外溫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天氣越來越冷,當第一道寒流吹到臺北盆地時,也就是臺北市立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的綠鬣蜥和亞洲熱帶雨林區的緬甸蟒蛇準備要暫停戶外展示的時間,為什麼綠鬣蜥不能在戶外過冬,而同為爬蟲動物的亞達伯拉象龜和雨林區的馬來長吻鱷卻可以在戶外生活?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有用「冷血動物」形容人,到底冷血動物是什麼樣的動物,來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走一趟,你會看到和我們「內溫」動物有著完全不同體溫調節方式、有人叫牠冷血動物的「外溫動物」。
「內溫」動物的體溫來源主要是食物在體內被消化後所產生的熱量,而中樞神經系統內有一個體溫的控制中心,能夠利用肌肉發抖、流汗、捲曲身體或大量進食等行為,把身體的溫度控制在一個很穩定的範圍內,不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通常這類動物也稱為「恆溫」動物或「內溫」動物。
相反的,「外溫動物」的體溫則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也被稱為「變溫」動物。牠們雖然也會消化食物來產生熱量,但卻沒有一個體溫控制中心,因此當環境很冷時,他們身體的熱量就會不斷地散失到環境中;當環境很熱時,他們的身體也會被環境「加熱」。絕大部份的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蟲類等都屬於外溫動物。
同樣是爬蟲動物的亞達伯拉象龜和鱷魚,為什麼冬天能耐得了寒冷的氣候,爬蟲館館長陳賜隆表示,體型比較大的動物體溫散失慢,加上象龜到動物園已經二十多年,比較適應臺北的氣候。在氣溫降到15度以下動物園開始準備讓綠鬣蜥到室內過冬,達到10度以下就會停展,動物園已經將較弱勢、搶不到保溫設備的個體先帶到室內。
外溫動物在冬季低溫來臨時,常各有其特殊的適應行為,像爬蟲動物會在太陽下把身體「烤」熱,或乾脆「冬眠」去;有些青蛙到了秋冬季節,就出現活動力下降的情形;昆蟲的卵或蛹則深埋在土裡過冬,而魚類由於水中的溫度比較穩定,所以受溫度的影響不像陸上的生物那麼劇烈。有些研究認為恐龍是恆溫動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牠們太大隻了,不太可能是變溫動物,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