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新朋友—旗艦物種大貓熊

  •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動物園

不論大貓熊或大熊貓,指的都是同一種動物,由於在生理構造、行為特徵及演化證據上都顯示與熊較為接近,因此以「大貓熊」稱呼較符合中文以詞尾為名的語言習慣。而即將來臺的大貓熊團團和圓圓怎麼分辨,請看照片上的說明。

臺北市立動物園長葉傑生表示,就像北臺灣人稱「蚤文」,和南臺灣說的「茶摳」指的都是肥皂,這次大貓熊來臺除了讓大家認識新朋友外,也有保育與教育的功能。團團的耳朵型狀像炒菜的鏟子,圓圓耳朵形狀像飯匙,眼斑下方也較突出,到時後本尊與大家見面時,看看您是否能認得出來。

大貓熊身體像穿了黑色長襪和超短黑背心,頭上戴著黑色墨鏡和黑耳罩,站立時身高約1.6-1.8公尺,體重約70-150公斤,主食是竹子,因為竹子無法提供充分的熱量,為了補充足夠的營養,因此大貓熊不會冬眠,掌心覆有毛,使得大貓熊能夠在寒冷的雪地上行走。

大貓熊是獨居的動物,除了交配季節或雌性的育幼時期,其餘時間大都是獨自居住的,這個習性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會用體味、尿液和爪痕標記活動範圍。平常動作遲緩,一但遇到狼或豹等動物襲擊時,則會迅速的爬樹避敵。

大貓熊最活躍的時間在清晨和黃昏,食物中有99%是竹子,但竹子所含熱量低,大貓熊每天除了約10小時約睡眠時間外大多在進食。成年的大貓熊1天要吃13-20公斤的竹子,因為竹子不易消化,所以大貓熊吃下去的竹子有四分之三是未經消化即排泄出來,因此牠必須不斷地進食以維持所需的養分,這也是為什麼牠們冬天不冬眠的原因。

大貓熊目前僅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境內海拔1,400-3,500公尺的地區,自然棲地年平均氣溫6 -17℃,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夏季溫潤多雨,冬季潮濕而寒冷,積雪期長達4-5個月。植物繁茂,林間則密生著野杜鵑和大量竹類,這樣的氣候環境不但適合大貓熊生長,還孕育了金絲猴、小貓熊、扭角羚、水獺、雲豹等許多珍貴稀有的動物,以及被列為重點保護的珙桐、銀杏、鐵杉、香樟、紅豆杉等植物。因此保護大貓熊的棲地,還能一併嘉惠許多生存在同一棲息地的動植物。

大貓熊檔案
英名:Giant panda
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動物
分類: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大貓熊屬
繁殖:野生雌性大貓熊7.5歲性成熟,雄性8.5歲可獲交配權,懷孕期從83-200天不等,每胎產1-3仔,但通常有1仔,15月齡斷奶,18月齡離開母親的照顧。
壽命:約20-30歲。